新闻中心
“彰武模式”:悄然改变就医习惯
在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市彰武县,县域医共体悄然改变着这里几十年形成的传统就医习惯,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让偏远地区的农民耳目一新。自2019年县域综合医改暨县域医共体建设启动以来,彰武县成为首批试点,成立健康集团。从彰武县紧密型医联体的“龙头”——彰武县人民医院的实践来看,“彰武模式”以降低转诊率为目标,乡镇卫生院建设胸痛、卒中、创伤单元,村卫生室建设胸痛、卒中、创伤救治点,为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。
提升基层救治能力
“彰武模式”着力提升基层的医疗救治能力,解决村民燃眉之急。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民来说,真正免去了看病难、急救难的“心病”。胸痛、卒中、创伤单元和救治点的建设,最大程度方便了村民救治,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。
章古台镇章古台村村民纪中念说:“以往看病需要去县城,或赶几十里路去省城,很不容易。现在好了,身体不舒服时,村医帮忙转诊,到卫生院拍个片子,传到县医院,专家立马给出诊断,确定治疗方案,真是太方便了!”
在后新秋镇中心卫生院的胸痛单元诊室内,急救床、心电图机、除颤仪、抢救车、急救药品等一应俱全,能够满足心梗患者现场抢救的需要。
据了解,来这里的胸痛患者均先救治、后收费,首次诊疗后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,20分钟内完成肌钙蛋白化验等处理流程。胸痛单元的救治效率很高,村民都说好。
强县域“龙头”,稳乡村“网底”,这样全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收效明显。彰武县人民医院与辖区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“紧密捆绑”,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县、乡、村“三位一体”医疗网络。
彰武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赵峰说,医院秉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,自我加压,强调服务质量、服务意识、服务态度。“我们与三甲医院相比,技术、管理等方面确实存在差距,但我们一直在虚心学习。”
彰武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时充分考虑了合理性,从进医院大门到进入导管室,再到血管疏通,时间缩短至16分钟,能够为患者争取抢救的“黄金时间”。现在,在三甲医院专家的加持下,彰武县人民医院能独立完成心脏病、冠心病等手术,还能进行植入心脏起搏器等复杂手术。
强化村医能力建设
辽西北乡村地区基层医疗人才匮乏,技术力量薄弱,一直是县域医疗的“短板”。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,从基层一线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抓起,是彰武县“治本”的方法。
在彰武县后新秋镇新生村卫生室胸痛救治点,村民们对村医的工作很认可。赵峰介绍,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立之后,彰武县人民医院对全县230多名村医进行全方位业务培训,每批60人次,每季度1次。
扎实做好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工作,建设一支永久型技术过硬的基层人才队伍,彰武县人民医院选择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。县医院为每名村医发放了有总院标识的白大衣,并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,23家村卫生室首批通过了胸痛救治点验收……
随后,县医院为村卫生室配备“5G”传输功能的12导心电图机,用于网络会诊。县医院心内科专家24小时随时网络接诊。
在为乡镇卫生院购置设备的同时,县医院注重人才帮扶培养,为乡村留下“永久牌”人才。
彰武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承担着9家乡镇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任务。初期,县医院心内科主任利用休息时间为乡村医生培训,指导学习;后期,下派科业务骨干,到中心卫生院任业务副院长,派驻时间为3~6个月。
业务骨干手把手传授业务技能,将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,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。
有了医共体专家做后盾,村民更信任乡村医生的诊断水平,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心电图检查,快速得到诊断,迅速转诊;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就地治疗;心梗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回村卫生室,根据县医院专家指导进行慢病管理。
急慢分治,逐级转诊,上下联动,各司其职……这样的医疗格局在彰武县逐渐形成并日臻完善。
深耕健康生活种子
彰武地区为高血压的高发区,心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趋势,其中,脑卒中后期康复需求强烈。高油高盐,吸烟、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,导致脑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。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5%,由此引发的脑卒中导致偏瘫、失语、肢体残障等情况非常普遍。如何将健康生活的科学理念灌输给更多村民?
近年来,彰武县人民医院把普及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列为重要工作内容,以不同的形式传播现代文明生活方式,保障村民身心健康。
时下,彰武县人民医院在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工作的同时,以创建三级医院为主线,系统整合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,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,有效建立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,医防结合的县、乡、村三级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。